11月7日至9日,中国湿地论坛(第九届)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暨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中国分会2025年年会在长沙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SWS)中国分会、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下称“东北地理所”)主办,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下称“亚热带生态所”)、国家湿地研究中心、湖南洞庭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下称“洞庭湖站”)、国际湿地研究联盟(ANSO专题联盟)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亚热带生态所印遇龙研究员,中国生态学学会秘书长周伟奇研究员,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东北地理所所长姜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武海涛研究员,亚热带生态所所长陈洪松研究员、副所长谢永宏研究员,湖南省林业局副局长李林山,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鲍达明,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主席Rebecca Pierce教授,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Marinus L. Otte 教授,东北地理所吕宪国研究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四川师范大学邓伟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秦伯强研究员,东北地理所张敬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高扬研究员等湿地领域国内外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加了本次盛会。本次大会共有来自60余家科研单位和高校的400余人参加会议。
姜明主持大会开幕式,并代表主办方对莅临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和研究生表示衷心感谢和热烈欢迎。周伟奇、鲍达明、Rebecca Pierce、李林山、陈洪松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周伟奇高度肯定了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在推动我国湿地研究开展、助力湿地保护实践方面的突出贡献与广泛影响力。鲍达明阐述了我国在湿地保护修复的核心目标,并介绍了我国在湿地保护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Rebecca Pierce 表示,国内外湿地研究领域需进一步加强沟通协作,凝聚多方合力共促行业发展。李林山分享了湖南省在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中的具体成果与实践经验。陈洪松代表亚热带生态所对全体参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同时简要介绍了亚热带生态所的基本概况,以及近年来在湿地科研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
本次大会以“保护湿地?共筑未来”为主题,开展为期两天的学术交流。开幕式后,印遇龙、Marinus L. Otte、邓伟、秦伯强、张敬杰、高扬、姜明作大会特邀报告,报告分别围绕养殖废水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The Future of Wetland Science、深化湿地科学研究服务国家持续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环境变化及生态系统响应、Modeling Solutions for Shared Waters: Enhancing Transboundary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河流-河口初级生产力与碳源汇对营养盐变化的响应、泥炭地资源变化及稳定性维持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讨论。报告内容精彩纷呈,为参会学者们呈现了一场高质量的学术盛宴。
分会场聚焦8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涵盖“湿地水文与水资源”“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湿地生境与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修复与功能提升”“湿地资源与合理利用”“湿地演变与可持续发展”“湿地遥感与监测”“湿地污染与生态安全”,共安排130余场口头报告。论坛汇聚了我国湿地领域的管理部门领导、知名专家、优秀青年学者及研究生代表,各报告科学问题定位精准、研究方法前沿、结果分析透彻。与会者围绕领域热点难点问题积极互动、充分交流,现场研讨氛围热烈浓厚。
闭幕式环节由洞庭湖站站长李峰研究员主持。李峰宣读了优秀研究生报告奖名单,其中一等奖8人,二等奖17人,《HydroResearch》期刊冠名奖10人。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东北地理所神祥金研究员对本次大会进行总结。西南林业大学于君宝教授代表下一届中国湿地论坛主办方发言。
大会期间,还召开了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暨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中国分会2025年年会和《湿地科学》期刊编委会会议,进一步凝聚了行业共识、夯实了学术合作基础。会后近130名参会代表考察了洞庭湖站。
本次大会的举办,为国内外湿地领域研究者搭建了高水平学术交流与经验共享平台,更为我国湿地保护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

大会现场

姜明主持开幕式

Rebecca Pierce致辞

印遇龙做特邀报告

优秀研究生报告颁奖仪式

参会代表考察洞庭湖站
